泵是將原動機的機械能轉換成流體介質的動能,以實現流體介質輸送或使其增壓的機械裝置,被喻為現代工業的心臟。它被廣泛的應用于農業、化工、礦業和冶金、電力、國防軍工、城市市政等行業,是國民經濟中應用較為廣泛的通用機械。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發展之迅猛,泵行業也處于一個較快的發展趨勢,泵行業作為典型的傳統制造業,行業發展中難免出現不同問題,但挑戰與機遇始終并存。 目前泵行業存在的問題: 1、產能過剩現象仍然突出。傳統市場如石油、石化、化工、冶金、電力等市場需求持續下滑。新型環保、節能等領域市場雖然有增加,但是需求還是很有限。 2、企業同質化現象仍未改觀,長期低價競爭的市場環境已經嚴重影響到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和正常市場秩序。同時還會打擊企業的創新研發能力。 3、企業經營呈分化趨勢。兩會期間,國家領導人提出踏實做好實體經濟,要將我國制造業做大做強,走向世界。有一部分企業正在向智能制造轉型,有的企業卻原地踏步,優秀的企業重視質量與服務,訂單不斷,另外一些企業卻訂單明顯下降,質量堪憂。 4、出現國產化后無人愿用的尷尬局面。近些年,中高端泵企業憑借著優質質量、服務等優勢實現著對進口產品的逐步替代,致力于泵行業的國際化競爭中。但在內外因的影響及諸多不確定因素的沖擊下,內資企業要想實現與市場的同步發展,還需加強自身的綜合競爭力才能抗衡國際巨頭對泵市場的充斥。 5、企業資金壓力大,中小企業研發資金短缺。雖然很多企業訂單飽滿、生產繁忙,但是經濟效益增長一般,連續幾年來,原材料價格一直上漲,泵產品的成本居高不下,利潤空間被擠壓,利潤率下降,企業的流動資金短缺。尤其對中小企業來說,是頭等困難,研發資金缺少,使其不能滿足自主研發的需求。 由此看來,我國泵行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客觀面對以上問題,并找到適合自身企業的發展模式。未來泵行業的發展前景還是可觀的。可以從宏觀和主觀兩方面簡單分析下。 宏觀因素方面: 前不久的兩會中,國家領導人很重視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圍繞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強化工業基礎和技術創新能力,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展開討論。加快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制造業等行業現行16%的稅率降至13%,這已是第二次減稅降費了,對泵行業也是一種實質性的讓利。有國家的支持,泵行業乃至整個制造業將會信心十足,力爭將制造業做大做強。 主觀因素方面: 隨著泵業企業的增多,競爭力越來越大,將來泵類產品的高科技技術,優秀的售后服務將成為有力的競爭手段。為了提高綜合競爭力,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泵行業應大力引進對口專業人才,培育專業研發精神。企業綜合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的引進也是提高產品開發能力的關鍵。 2、先進設備的引進。生產經營活動只有建立在硬件基礎之上,才能保質有效的將產品輸出,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3、先進的管理理念。有新意,要創新,要有先進性。它不僅僅是對現實問題的思考,更是對未來的展望。 4、完整的服務體系。做好產品的同時,優質的服務是很重要的,泵行業是這樣,其他服務行業也是如此。未來制造企業將不僅僅是對硬件的銷售,而是通過提供售后服務和其他后續服務,來獲取更多的附加價值,這也是工業4.0中提出的軟性制造。這也是泵行業應學習的地方,要挖掘潛能,創新服務。 隨著時代的發展,未來制造企業在人工智能及各種大數據的環境下,相信會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讓智能制造和軟性制造齊頭并進,推動標準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接,讓更多國內外用戶選擇中國制造、中國服務。
|